雄安新區定位之高,土地改革、區域發展、產業互補一個都不能少。雄安新區規劃規格之高,在國內可謂前無古人,而其產業轉移,在國外也是前所未有,歷史上有非常多他國失敗的經驗,均是搬遷失敗。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這么多失敗的教訓在當前的雄安新區不會發生,那么也就不會有和歷史一樣的路徑。我們將從4 個方面分析,分別是土地模式(貫徹房住非炒)、區域發展規劃(都市圈還是城市群)、產業互補(怎么樣滿足智慧綠色城市)、國際經驗(日本1972 年經濟轉型期做的列島改造計劃)。
土地一定需要改革,租售并舉中的租可能史無前例的高。比照深圳和上海案例,會發現其都是中國“窮時代”誕生的,都是從房地產開始,因為沒錢,所以需要土地,也就有了房地產。這一次是富時代下的新區,所以并不會起步就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投入。那這么大的級差地租如何修復?同時,沒有商品房市場,人口流動也會受到抑制。所以,雄安新區的商品房市場一定會存在,但時間點可能并不是現在,“租售并舉”中的租可能將史無前例的成為重點中的重點。
從都市圈發展到城市群發展,房價從多L 臺階到多V。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屬于城市群,京津冀屬于都市圈。在典型的都市圈中,距離是一切,越靠近中心,一定好于遠離中心的區域,因為這是外溢性發展模式,因此,都市圈就是典型的多L 型臺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更低廉的價格(包括人力價格、資產價格、消費價格)。然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則不同,由各個城市組成的有機綜合體,呈現的是多V 型,城市成為V 的兩個頂點,中間則為洼地。我們展望下已經成功的雄安新區,連接北京、天津、雄安新區,也一定是多V 型,這就讓京津冀發展模式出現較大變化。
相比于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可能更是重點。遠期的2000 平方公里面積非常大,從建成區面積來看大過當前的北京,即便按相對稀疏的人口密度,也將達到500 萬人口級別,所以,從搬遷的角度,截止2015 年,北京的國企從業人員總共為183 萬人,即便所有的國企搬遷都不夠消化這2000 平方公里。那么從人口導入的角度去看,一定需要有第二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認為,雄安新區,按照定位的建設,建設綠色智慧新城、發展高端高新產業,這兩點將成為未來產業落地的主導,也預示著第二產業也將成為雄安新區的高地,填補北京的空白。
中國版列島改造計劃,正在通向成功。以國家戰略為高度,在2016 年開始,中國開始嚴控基礎貨幣發行,即便仍然會通過MLF 和SLF 投放,但因為沒有降準,所以擠出貨幣是有成本的,不可能無限擴張,所以總量上不夠成寬松。在外部因素這方面,我們確實看到了“危機”的可能,就是美國的變化,然而,只要控制住國內的通脹,中國版列島改造計劃就大概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