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he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Assess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中的統計,中國大陸在全球芯片產業鏈環節中,封測及封測設備方面已經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但在EDA、IP核、部分半導體材料、部分半導體設備領域都存在明顯的“卡脖子”問題,而這些領域也正是美國及其盟國的優勢領域,我國亟待補足。
產業布局來看,國家大基金以及二期依舊是半導體生態重要參與者。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大基金一期公開投資公司23家,累計有效投資項目為70個左右。其中,集成電路制造占67%,設計占17%,封測占10%,裝備材料占6%。可以看出大基金一期的重點投向為制造領域,首要解決國內代工產能不足等問題。
大基金二期在承接一期芯片產業鏈的基礎之上,繼續提升裝備和材料領域的投資比重,進一步保證晶圓廠的持續擴產和國產化進程加速的大趨勢,此外也加大了對下游應用端的投資比重。
政策端方面,最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而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圍繞集成電路、高端被動元器件等領域的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芯片領域中國各環節競爭力:
(注:綠色代表具備較高的國際競爭力;黃色表示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橙色表示競爭力微弱;紅色表明幾乎無競爭力,橙色和紅色為“卡脖子”關鍵領域)
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產業鏈整體可被分為上、中、下游三個板塊。
上游為半導體的支撐產業,由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構成。
中游為半導體制造產業鏈,包含IC的設計、制造和封測三個環節,其生產的產品主要包括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光電子器件和傳感。
下游是半導體的具體應用領域,涉及消費電子、移動通信、新能源、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等領域。
從產業鏈價值量來看,設計占60%,其中邏輯IC占30%、存儲IC占9%、DAO占17%;設備占12%;材料占5%;晶圓制造占19%,封裝與測試占6%。
從全球區域分布來看,歐美在設計、設備絕對主導;美國在EDA&IP核一家獨大;韓國主導存儲IC設計;日本在DAO、設備優勢顯著;中國在封測代工環節占比最高。
近年來,國內部分頭部公司技術優勢突出,推動國產替代節奏加速,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有較大空間。
本文根據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重點梳理半導體國產替代部分核心賽道。
2. 光刻膠:半導體高壁壘材料
?
1. 半導體芯片產業鏈全景圖
2. 存儲芯片:國產替代核環節
3. 人工智能芯片:高算力底座
4. 功率半導體全景解析
5. 模擬芯片:國產替代深水區
6. MCU芯片深度解析
7. 光芯片市場格局深度梳理
1. 半導體封測全景圖
3. PCB產業鏈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