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 1.0:市場驅動,物貿分工。改革開放后,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高速發展,賣方市場和信息不對稱意味著豐厚的貿易利潤(自營價差+代理傭金)。隨著商流半徑的擴大,貿易商開始向第三方外包物流業務,并愿意支付較高的物流費用。第三方物流(個體司機/合同物流/快遞快運)蓬勃發展,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時促進商流繁榮。
供應鏈 2.0:融資驅動,綜合服務。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及市場競爭加劇(信息透明),貿易商紛紛向墊資型的形式價差轉型,物流商也需要承擔賬期甚至墊資,由此衍生出資產負債型供應鏈服務。非完備信用環境下,“買斷”閉環風控較“代理”開放風控更為有效。重資產模式平衡了風險,但息差與杠桿率天花板抑制了 ROE 與估值。
供應鏈 3.0:科技驅動,效率優先。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開放”、“安全”和“自治”四大特征。這將顯著提升供應鏈信用,并低成本實現信用的轉移與拆分。技術進步使得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剝離資金流成為可能,并最終實現輕資產服務。資產出表提升周轉率與 ROE(普洛斯物流基金模式可供借鑒),自由現金流與分紅額的持續改善進一步推動 PB=>DDM=>DCF 估值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