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互聯網金融:數字貨幣或將發行(15頁)

起源于區塊鏈技術,各國對法定數字貨幣持開放態度。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的產物,其產生機制、技術原理決定了數量有限性,形成了價值共識的基礎。隨著技術發展,數字貨幣概念也逐步延伸,并不局限于使用區塊鏈技術。官方意義上的數字貨幣指的是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即中央發行的數字貨幣,屬于央行負債,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從全球來看,數字貨幣蓬勃發展,截止至 2019 年,全球加密數字貨幣近約 5000 種。2019 年 Facebook 在全球發行 Libra,主要原因為美國國會擔心 Libra 動搖美元全球核心地位,其他國家也對 Libra 感到擔憂,究其原因認為 Libra 所做的事情是取代各國央行。與之相反,各國央行對于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也稱法定數字貨幣的態度則開放很多。根據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區塊鏈研究中心報道,在其梳理的 25家各國央行中,計劃推出法定數字貨幣的央行有 7 家,探索中 9 家,已發行 6家,暫不考慮 3 家。目前來看,發達國家多都是出于避免私人支付公司壟斷考慮發行,發展中國家和非洲國家多因為金融普惠,突破制裁等。

中國或將發行政府信用支持的數字貨幣。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為 DC/EP,官方定義為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是對紙鈔(M0)的替代,具有“雙離線支付”等核心特征。早在 2014 年,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即提出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目前,具體研究職能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數字貨幣研究所承擔。截止至 2019 年 8 月,該所已申請相關專利 74 項,核心關鍵詞先后涉及數字貨幣芯片卡、數字貨幣錢包、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DC/EP 方案原型、數字票據等多維度可行性也已進行研究。在金融科技大數據時代,貨幣發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非法定數字貨幣難當大任,主權國家發行央行管控范圍內的法定數字貨幣勢在必行。我們總結認為,我國央行推行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四重突破意義: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力爭國際數字貨幣中心;實行更高效的影響貨幣政策,央行最終結算單位地位強化;實時采集貨幣流動數據,為貨幣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反洗錢,控制流通節點。

央行數字貨幣有望持續賦能現行金融體系。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將采取雙層運營體系,由央行向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兌換數字貨幣,再兌換至大眾。雙層運營體系是基于我國實際國情的選擇,有助于央行與商業銀行等機構密切合作,不改變流通中貨幣債權債務關系,不改變貨幣投放體系和二元賬戶結構,不影響現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DC/EP 或將采用“一幣兩庫三中心”架構,原型系統建設分多期進行。對于境內支付結算,DC/EP 不會對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產生沖擊,而是同紙鈔、電子支付互為補充,在不同場景中分別發揮作用,不會對支付市場基本框架與格局帶來重大變化。對于境外支付結算,DC/EP 由于賬戶松耦合屬性,脫離了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有望降本提效,有利于人民幣的流通與國際化,促進人民幣全球位置的提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