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消費變遷-日、美、中消費變遷啟示(86頁)

1960 年至今,日本經濟共經歷 4 個階段。從上世紀 60 年代至今日本經濟共經歷了四個階段:1960-1973 年為高速增長期,受益于“國民收入倍增計劃”,GDP 平均增速高達 16.6%;1974-1990 為換擋期,受“尼克松沖擊”“石油危機”等影響,平均增速 8.44%;1990 年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GDP 平均增速僅為 0.53%,經濟增長幾乎停滯;2010年起日本經濟恢復正增長,GDP平均增速爬升至1.36%,邁入緩慢復蘇期。

日本消費率穩定在 50%-60%,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自上世紀 60年代以來,日本的消費率一直維持在 50%-60%,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經濟與消費雙向促進,一方面,經濟發展帶動消費,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消費偏好等;另一方面,消費增加拉動經濟發展。日本經濟與消費高度相關,在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內,消費的發展與經濟的興衰高度相關。因此,經濟對消費的影響不可忽視,研究日本消費時,必須考慮日本的經濟發展歷程。

消費增速與價格走勢基本一致,消費領先于 CPI。1970 年代消費開始高速增長,隨后 CPI 走高,1960-1977 年日本經歷高通脹,平均 CPI 高達10.76%;經濟換擋期消費增速回落,價格水平也開始回落;而在失去的20 年里,消費增長幾乎停滯,日本陷入通縮,平均 CPI 為負;2010 年后消費開始回暖,CPI 也有爬升的跡象。因此縱觀日本經濟史,消費增速與價格水平的走勢基本保持一致,但一般 CPI 的變化會滯后于消費。

人口增長由正轉負,老齡化現象突出。根據索洛經濟增長模型,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上世紀 60 年代至 1976 年,日本人口增速波動較大,但一直維持正增長,1977 年開始人口增速一路下滑,2009 年首次出現負增長。此外,日本老齡化現象突出,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持續走高,2017 年占比高達 27.05%。老齡化現象嚴重帶來諸如撫養負擔沉重、勞動力不足等系列問題,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此外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也會對消費結構帶來一定影響,如老齡化社會對醫療消費的需求明顯增加。

日本人均 GDP 結構變化,服裝支出占比下降,交通運輸與醫療保健支出占比提升。近 20 年間,日本人均 GDP 在 32000-49000 美元之間徘徊,居民的支出結構也相對穩定,其中食品、住宿及水電等、家居、教育、娛樂支出占比分別在中樞 23.7%、13.7%、3.5%、 4.1%、10.2%附近窄幅震蕩;服裝類支出占比從 2000 年 5.1%下降至 2017 年的 3.8%;而醫療保健和交通運輸支出占比則分別從 2000 年的 3.6%和 11.5%上升至2017 年的 4.5%和 14.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