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創新藥系列報告-溶瘤病毒(45頁)

免疫療法為腫瘤治療革命性理念,2022 年市場將達千億量級。根據WHO 報道,腫瘤目前已經是繼心血管疾病的世界第二大死因,全球有近1/6 的死亡是由癌癥造成的。《2015 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2012 年全球新增約1410 萬例癌癥病例,癌癥死亡人數達820 萬。預計到2025 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癥病例數將高達2449 萬例。相應的,根據IMS 數據顯示,抗腫瘤藥物自2007 年超過降血脂藥物后,銷售規模一直處于全球醫藥市場的首位,從2010 年的564 億美元增長到2016 年的912 億美元,增速逐年增長,2016 年同比增速達到15.5%,預計未來仍會以超過12%的增速持續增長,遠高于處方藥市場的6%增速。

溶瘤病毒為腫瘤免疫療法新秀,已有代表性產品獲批。近十幾年,溶瘤病毒可以通過誘導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來殺傷腫瘤的機制逐漸明確。自2011 年德國科學家Jean Rommelaere 第一次在文章中將溶瘤病毒療法稱作腫瘤免疫治療以來,溶瘤病毒目前已經被大眾接受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的重要分支。而相較于其他腫瘤免疫療法,溶瘤病毒具有殺傷效率高、靶向性好、副作用小、多種殺傷腫瘤途徑避免耐藥性和成本低廉等優勢。

溶瘤病毒聯用獲療效突破,有望釋放巨大市場潛力。2015 年10 月,FDA 批準T-vec(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Imlygic)用于手術切除后復發的黑色素瘤的不可切除病灶的局部治療,是FDA 批準的第一個溶瘤病毒療法。

溶瘤病毒:百年發展,商業化爆發在即。溶瘤病毒是指一類天然的或經過基因改造后可特異性的攻擊和破壞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損傷較小的病毒。很多病毒都有溶瘤作用,但大多數病毒病具有較強的病原性,并不能直接用來治療腫瘤。目前臨床研究較多的大部分是經過基因改造的溶瘤病毒,如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痘病毒、柯薩奇病毒。也有少數天然的未經改造的溶瘤病毒,如呼腸孤病毒。其中以基因改造后的腺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研究最廣。

溶瘤病毒經歷百年發展,目前技術成熟,療效被認可。利用病毒治療腫瘤的概念已有100 多年的歷史,早在1904 年,就有報道一位42 歲換白血病的女性因感染流感而使腫瘤有所消退。之后在1912 年,意大利醫生發現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可以引起宮頸癌消退,由此誕生了溶瘤病毒療法這一新興概念和一系列相關研究。上世紀50 年代到70 年代,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的利用野生型病毒治療腫瘤的臨床試驗,但是由于當時技術和臨床試驗研究所限,雖然溶瘤病毒在臨床試驗展示出一定的抗腫瘤效果,但由于無法有效控制病毒的病原性,溶瘤病毒一直處于癌癥療法的次要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