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存量時代,換機需求成為頭號需求。2016年,根據IDC報告數據,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從2015年的10.1%下降至2.5%。以2007年iPhone首發為起點,2016年的個位數增長,標志著智能手機近10年的出貨高速增長期結束,智能手機進入了存量時代。
中國閑置手機數目巨大,回收重視程度不足。根據企鵝智庫的調研數據,整體上看,我國大約70%的用戶會選擇在2年內更換手機,其中蘋果、三星高端產品用戶的更換周期會更長,而OPPO、VIVO、小米相對較短。按照國內6.5億用戶、每次更換一部手機計算,則我國每年約會有2.2億部的手機更新;而按照季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對應出貨量的數據測算,在存量情況下,每年約有4億部手機更新;若根據Counterpoint的最新調查數據,中國智能手機的平均換機周期為22個月,同樣按照6.5億用戶、每次更換一部測算,每年約有3.5億部手機更新。
閑置手機回收三大去向:再銷售、翻新、拆解。回收的閑置手機大致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質量比較好、沒有損壞的,可以直接作為二手手機進行銷售;第二種是質量比較差,外觀損壞比較嚴重,或者部分功能有損壞,對于這種閑置手機,可以拆解作為備件用于維修翻新,或者直接翻新之后再進行銷售;第三種就是完全沒有再次銷售價值的手機,這部分手機要么損壞嚴重,要么型號老舊,對于這部分手機,最終去向是進行回收拆解,提煉金屬資源。
消費者缺乏信任感,回收意愿極低。手機回收行業缺乏市場規范,行業十分分散,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過去,普通消費者對于手機回收的第一認知是黃牛(回收、二手倒賣)、電子市場私人檔口、華強北翻新機,手機賣場的以舊換新活動等。目前部分廠商推出官方的以舊換新和回收服務,以及眾多的互聯網手機回收平臺的建立,提升了手機回收的市場認知。
二次銷售渠道分散,存在灰色地帶,需要政策引導。二手手機的銷售流通大致可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國內的狀況主要是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流通;國際市場由國內向全球欠發達地區流通;流通渠道非常分散。此外,二手手機也存在大量的翻新、非官方零件替換、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等行為,整體環節存在大量灰色地帶。普通消費者難以識別,出現問題也難以維權。從市場監管層面,需要政策做出引導,改善二手手機流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