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世界生態建設巡禮-美國的經驗(24頁)

二戰以前,生態建設機制逐漸顯現。19 世紀的美國先后開展兩次工業革命,實現了從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轉變。這期間,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和鐵路業發展迅速;而生態建設方面,政府并未明確制定環保措施,僅極少數知識素養較高的富有者關注此類問題。

二戰結束至70 年代,環境保護運動興起。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汽車尾氣大量排放、生活垃圾肆意堆積、核塵埃蔓延等都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也逐漸提高,環境保護運動隨之興起。這場運動最先由生態學家及知識界人士發起,以污染治理和綜合防治為主題。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生態環保建設任重道遠。近年來生態環保理念日益受到重視,環境政策工具也更加多樣化、靈活化,但反環保運動勢力壯大,使得政府在土地、森林等領域的政策法規難以完全順利推行。例如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21 世紀議程》和《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在美國國內遭到了利益集團的抵制;再如2001 年小布什宣布美國撤出有關全球氣候變動的《京都議定書》。而奧巴馬政府出臺綠色新政,制定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新能源政策、節能增效政策等,各州也采取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新措施。因而美國環境政策難以得到一貫執行,會出現聯邦政府在生態建設問題上搖擺不定的情況。除此以外,環保組織內部的不同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環境政策作用發揮,即全國性環保組織、基金環保主義組織、地方性環保組織等團體的內部分歧不利于美國生態建設進程加快。因此,美國的生態環保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美國環保政策法規的發展歷程。美國的環保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黃石國家公園法》,該法案是在1872 年3月1 日由美國第18 任總統格蘭特頒布的,劃定懷俄明、蒙大拿和愛達華州交界處沿線的一大片地區為公共用地,禁止私人占用、開發和買賣,并在此處設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以此來保護該地的野生動物以及森林、瀑布、溫泉等自然景觀。

聯邦政府的生態環保體制建設。聯邦政府的專門生態環保機構包括環境質量委員會和國家環保局。除了這兩個機構外,美國聯邦政府的其他部門也有一定的環保行政職能。因而,美國的環保機構以環境質量委員會和國家環保局為中堅力量,以其他聯邦部門為輔助共同構成了美國生態環保的機構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