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京津冀地區水環境治理的現狀和未來(31頁)

歷史:多重歷史原因造成京津冀地區水環境脆弱。京津冀地區位于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黃河,北接蒙古高原,流域總面積達32.06 萬平方公里。但由于水量供應季節差異大、水利設施造成自然生態破壞、人口高度密集、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區域內工業結構偏重等歷史原因,海河流域水環境一直較為脆弱。

現狀:區域水資源匱乏,水質污染嚴重。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同時存在:1)資源性缺水:京津冀地區平均水資源總量僅相當于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5%~13%,水資源缺乏已經成為制約地區發展的瓶頸;2)水質性缺水:京津冀地區所在海河流域在全國河流地表水水系中水質最差,劣V 類水占比在全國主要流域中最高,污染最為嚴重,治理迫在眉睫。

水治理政策體系日漸完善,治理目標逐步清晰。三地“十三五”規劃對污水處理率給予明確要求,北京提出在2018年底前,全市建成區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天津和河北提出到2019 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水十條”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提出2020 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2030 年底前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目標明確,任務艱巨。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大規模流域治理拉開序幕。隨著環保治理逐步推進,水治理項目操作模式正在由相對單一的市政污水處理向大規模綜合性流域治理轉變。與傳統城市污水處理相比,流域治理尺度更大,覆蓋范圍更廣,通常需要對整體水系進行規劃;另外,流域治理的工作內容大大拓展,除了涵蓋傳統市政污水處理之外,還包括水利改造、園林綠化、生態修復等內容。黑臭水體治理是流域治理的主要工作,由于目前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信息和數據更容易獲得,可以將其作為一項指示性指標,借此觀察整個流域治理工作的進度情況。目前以黑臭水體治理為開端的流域治理工作已經在京津冀地區全面啟動,根據2017年4 月相關數據,京津冀三地共有黑臭水體總數為127 個,總長度達到約1000 公里,按照每公里治理投資1.5 億元計算,京津冀地區黑臭水體治理總投資接近1500 億,治理空間巨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