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簡稱GHG),是指大氣中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產生的能夠吸收和重新釋放紅外輻射的微量氣體成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化氣體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變化,會影響大氣與陸地、海洋、太空的能量交換,導致全球變暖(即所謂的“溫室效應”)。
CO2 是最常見、占比最大的溫室氣體,被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計量單位,其他氣體可根據全球升溫潛值(GWP),換算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以實現計量單位統一。從全球、我國的現有的碳交易市場來看,CO2 也是最常見的交易品種。
截至2014 年底,全球前3 大碳排放主體是:中國(占28%)、美國(占17%)、歐盟(占10%)。2014 年,全球碳排放量合計35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中國:2014 年碳排放量98 億噸,全球居首。碳排放量持續提升,且自2000 年以來進入快速增長期——1965~2014 年期間(過去49 年),碳排放量年復合增速為6%,而2000~2014 年期間(過去14 年),碳排放量年復合增速達到8%。美國:2014 年碳排放量60 億噸。于1995 年起,碳排放總量企穩、不再大幅上升。歐盟:2014 年碳排放量37 億噸。于1979 年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后續呈平穩小幅下降趨勢。碳排放“舊賬”:美國遠超他國若看過去40 年的人均累計碳排放量(即,一國1965~2014 年碳排放量合計/該國最新人口數),美國達到了856 噸/人,遠超世界平均的158 噸/人;其次是日本(439 噸/人)、歐盟(424 噸/人);而中國、印度僅為123、29 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