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元年,從銷量來看,2013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9萬臺,同比增長36.52%,首次超過了以技術利用見長的日本,中國當年購買量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工業機器人銷量突破57000臺,同比增長超過54.64%。工業機器人行業在產業政策的激勵和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機器人領軍企業產業化能力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不論是產業市場還是資本市場,工業機器人概念都異常火爆。
機器人指數遠超同期創業板指數和上證指數,自2013年以來,累計超越同期創業板指數達到150%,累計超越上證指數250%。同時,產業資本對工業機器人也呈現加速模式。過去的1-2年中,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在全國已遍地開花,上海、徐州、昆山、常州、哈爾濱、重慶、唐山、沈陽等已經形成了超過10個機器人產業園,合計的目標產值超過1000億元。時間窗口推進到2014年下半年,工業4.0概念在國內掀起狂瀾,被資本市場熱捧。隨著資本市場和產業市場對工業4.0內涵的深入理解,工業機器人投資主題正在向工業4.0投資主題過渡。我們統計了同期Wind工業4.0指數和工業機器人指數(二者的成分股有部分重疊),發現二者在走勢上基本一致,工業4.0概念接棒機器人概念繼續在資本市場被熱炒。
另外,在資本市場上多家工業4.0概念標的最近一年漲幅也遠超同期指數,以東方精工、海得控制、沈陽機床、機器人為代表的公司過去一年平均漲幅超過400%。從屬性來看,許多工業機器人標的轉換為工業4.0標的,這種轉換也給予了上市公司更大更廣的想象空間。
我們從股票的角度看,考慮到國內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自動化改造需求強勁,以及國家層面對機器人行業的巨額補貼,所以機器人行業的市場需求會比較好。但是機器人行業內企業還沒有能夠通過內生增長實現超預期的。因此,從投資的角度,應該更多關注類似工業4.0這樣的主題投資機會。通過工業4.0這樣一個投資主題,把工業軟件、工業通訊、機器視覺、傳感器、3D打印和智能機床等低估值或低市值的概念股囊括進來。
工業4.0在產業中興起。德國政府首先提出“工業4.0”戰略,并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德國學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意在轉型和升級。
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德,中德雙方簽訂了《中德合作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在工業4.0領域合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資本市場理解成中國版的工業4.0,實際上是整個制造業未來十年的綱領性文件,當然智能制造是重要抓手。真正與工業4.0對應比較貼近的是兩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