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基因重構宏觀基石:宏觀經濟核心有三大基石,一是自由競爭,二是信息完備,三是價格彈性。自由競爭保證邊際收益向邊際成本靠攏,提升效率,催生創新;信息完備保證信息高效傳播;價格彈性保證價格信號靈敏反應供求狀況,三大基石保證資源最優配置。三大基石曾幾何時受到質疑,現代市場體系日益煩復,經濟中壟斷性持續上行,資本主義核心的自由放任(Laisser-Faire)已缺失,市場體系過于復雜導致信息越來越不透明,價格粘性日益增強。直到互聯網的大爆發,互聯網正在顯著地重構和優化宏觀經濟,因為互聯網的基因天生就是去中心化(扁平化)、信息高效傳播(信息對稱、完備、及時)、價格公開透明。這三大基因正好與宏觀經濟三大基石完美匹配。
“互聯網+”下的宏觀經濟一般均衡框架:宏觀經濟的一般均衡框架下,居民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以及外部世界完美地有機成為一個整體。經過十五年的大發展,互聯網正在全面介入并正在重塑中國宏觀經濟的宏大體系。
實體經濟的互聯網重構
居民消費的重構——互聯網上的超越:互聯網對中國消費最大的改變體現在網上消費規模的大幅上升,從零上升到10%以上,中國總消費增長5倍,而網上消費增長6500倍。相比美國的網上消費,中國具有三大顯著特點,一是雙方起點接近,都在2000年前后,中國無后發劣勢;二是中國爆發式增長,美國平穩增長;三是中國網上消費占總消費比重已突破10%,而美國僅超過5%,中國消費的互聯網介入程度遠超美國。中國消費已經從互聯網上實現對美國的超越(主要是實物消費,而非服務消費)。2014年,中國實物零售規模相當于美國的80%,而網上零售已經相當于美國的150%以上。如果有互聯網中國和互聯網美國兩個國家,互聯網中國的零售已經是互聯網美國的1.5倍。
庫存周期的互聯網重構:當互聯網把生產和消費高效地重新架構在一起后,庫存這個理解宏觀波動至關重要的變量正被徹底改變。庫存投資在中國宏觀經濟中的比重只有2%,但卻貢獻巨大波動。電商平臺通過大數據充分掌握終端消費者需求,令需求沖擊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急劇下降。庫存在吸收需求沖擊方面發揮至關重要作用,導致庫存的波動巨大,引發經濟周期的高波動。在電商+大數據的結合下,企業的庫存投資行為會發生巨變。從消費到生產,互聯網化率處在不同階段,越靠近消費終端,互聯網化率是越高,這是一般規律。我們提出一個全新判斷,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庫存環節,互聯網化率可能呈U型分布,生產過程本身的互聯網化率是最低的,越接近生產過程本身的庫存(市場)互聯網化率越低,在U型的兩側分別是產成品庫存和批發商庫存,離生產過程越遠的庫存互聯網化率上升,分別是原材料庫存和零售庫存。產成品庫存、批發商庫存相對會上升,原材料庫存和零售庫存會下降。
互聯網+服務:中國經濟正在大幅度提升服務業比重,在“第一輪互聯網”熱潮中,卷入互聯網的是有形商品,在“第二輪互聯網”即“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新熱潮中,服務業正式經歷互聯網化。從目前整體O2O市場的比重來看,汽車、服裝服飾、家電、餐飲這些行業中服務的比重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迫切需要互聯網來加速其發展。
貨幣金融的互聯網重構:傳統金融市場面臨兩大挑戰,一是信息不對稱,二是利率不市場化,信息不對稱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利率不市場化造成了低收入者儲蓄難,而互聯網的介入正好可以改變這兩大困局。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平臺效應,P2P以及眾籌等模式正好可以降低全面掌握和準確評估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的交易成本。互聯網與傳統貨幣基金、貸款等儲蓄工具相結合,以及支付寶等特有的線上零售等支付功能,形成以余額寶為主的線上貨幣基金,以滿足中國眾多低收入者的儲蓄和流動性需求。
經濟政策的互聯網重構:政策效果決定于三方面,一是傳導機制,二是反饋機制,三是信息傳播。互聯網對這三方面將有顯著改變。基于互聯網的新興平臺將顯著改變政策的傳導機制、反饋機制;擁有大數據集合的決策部門同樣將改變政策的傳導機制與反饋機制。基于互聯網的社交網絡將使得有關政策的信息傳播更為高效、公平。
政策傳導機制的重構:政策傳導的效果取決于傳導機制和信息傳播機制。互聯網深刻嵌入到金融和傳媒領域,正在悄然改變政策的傳導機制和信息傳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