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體育產業,已時不可待
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所形成的三級訓練網、國家體育總局的政府與事業發展模式以及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將體育產業的發展置于既推動又制約的矛盾體系當中。
首先,我國競技體育的創始源于國際競技體育賽場的金牌之爭,而市場化的推進源于改革開放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內部利益的爭奪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浮現,致使我國體育產業的要素產品生產變得相對較為復雜;其次,所有的生產元素,比如運動員、裁判員和體育場館均屬于國家統一管理,民營企業與政府、國有企業等之間的合作始終處于劣勢地位;最后,幾乎所有的大大小小的賽事仍然處于由政府主導、國有企業操盤管理的狀況。后果便是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標從方方面面都與體育發達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
回歸市場,回歸理性,長遠規劃
雖然中國這幾年的體育產業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但是卻始終未能沖破傳統體制的束縛,破繭而出,主要以外圍層的產業為主,包括體育制造業、場館建設等等,而越是核心層,越是缺乏國際頂尖賽事、商業價值高的聯賽以及人才培養和明星經紀等,這種局面令人焦急。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解決官辦體質之爭;2、杜絕急功近利,制定長期戰略規劃;3、扶持大眾體育運動,打好聯賽根基;4、改革運動員管理方式。
改革政策陸續落地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正式拉開了改革的步伐。
意見指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對拓展體育發展空間,豐富群眾體育生活,培養體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和競技體育水平,促進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意見也同時要求,加快發展體育產業要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支持和規范職業體育發展,加強體育無形資產開發保護,加快體育市場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加快體育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等細則。
重點利好體育設施建設,體育彩票、賽事運營和體育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