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大風起,云飛揚:多維布局農業信息化(35頁)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

農業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強農惠農。參考歷年中央一號文的表述,農業信息化命題的具體表述已經逐漸成熟,各項舉措的推進力度也將更大。我們認為“機械化”與“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落地形式。然而在過去的10 年間,基于國家補貼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業機械化的程度已經出現了大幅提高。未來信息化將接替機械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點。

產前信息化:規模化經營模式與農資電商

農業信息化的前置條件是農業規模化經營,主要的經營方式有種植規模化和養殖規模化兩種。國土資源部要求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的確權工作于2014 年完成,耕地確權于2017 年完成。2013 年中央1號文提出用5 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2015年將成為確權招標的爆發年。雖然土地問題將與就業、養老、戶籍配套推進和解決,但農地流轉符合提高農業效率的迫切要求,大趨勢將不可阻擋。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平均規模逐年擴大,一方面供給端粘性,拉長豬周期;另一方面行業競爭格局會變成紡錘形,中等規模的養殖戶占主流。

2008~2013 年中國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的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速分別為28.6%和70.1%,預計未來三年的復合增速達21.3%和24.9%。近年來農資生產企業和第三方電商平臺紛紛開始農資電商方面的探索,總體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是農資企業自建平臺,以B2B 模式為主(例如魯西化工、大北農),一是第三方獨立電商平臺,B2C、O2O 模式(例如易農優選、云農場、農一網)。雖然前者出現較早,但目前農資電商還沒有出現非常清晰的主流模式。我們看好龍頭企業在這一行業重大變革中的表現,相關上市公司包括金正大、史丹利、諾普信、芭田股份、輝豐股份。

產中信息化:精準農業幫助生產提效

農業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在屬于新興行業,目前并無巨頭公司產生。國外有:市占率5%的云端智能農業管理軟件Farmlogs,幫助農民通過移動終端實現上傳農場數據,并獲取分析結果,使農場管理更加便捷。牧場數據采集監測服務商Silent Herdsman 使農場主只需給奶牛佩戴上監測設備,就能利用智移動終端就可以實時監測。還有用大數據為農民提供天氣意外保險的Climate 公司。國內標的包括芭田股份和江淮動力等。

1 2 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