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資產證券化是社會資本滿足醫療服務需求的必然路徑。城鎮化和老齡化帶來醫療需求持續增長,社會辦醫的政策從放開到鼓勵使得社會和境外資本進入醫療服務更加便利。而不同投資主體對醫療投資的路徑不同,上市公司參與即醫院資產證券化則是滿足大中型綜合醫院供給的必然路徑,也是主要路徑。其中托管、新建、參股、收購、合資、改制等多種模式賦予了更多靈活性。
地產企業天然具有轉型醫療服務的巨大優勢。醫院投資(除少數輕資產模式外)具有資金密集、重資產的特點,這與房地產開發較為類似。同時,地產企業具有較強的政府事務能力、區域地緣基礎,能夠滿足醫療投資的諸多要求,且地產股相對醫療具有顯著的估值優勢,較大的彈性使得上市公司有望形成融資再擴展的正反饋。
醫院流量變現——供應鏈、診療中心和自身挖潛。醫院流量可通過供應鏈、高毛利的診療中心和自身挖潛等通道變現,其中供應鏈是最為直接的變現方式,透析、放射、檢驗和健康管理等診療中心則形成對高毛利醫療需求的切割,醫院自身在成本端和收入端的挖潛增效往往潛力可觀,可帶來收入和利潤水平的雙重提升。
互聯網時代賦予轉型更多選擇。互聯網時代下,轉型企業的選擇更為多元化,如互聯網醫療、醫療信息化和輕資產醫院等,有望在醫療資源配置和有效供給中發揮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