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環保行業研究-膜法水處理專題(28頁)

多因素推動我國膜法水處理進入規模化應用。

 

(a)水質提標:根據規劃《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 年遠景目標》的規劃,“十二五”的5 年間我國將對現有不達標的公共供水水廠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總規模高達0.67 億噸/日。同時,我國將新建水廠規模總計0.55 億噸/日。現有水廠的升級改造和新建供水設施不僅對飲用水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新型凈化技術創造和提供了十分可觀的市場空間。

 

(b)排放標準提高:“十二五”期間國內將掀起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潮,處于污水處理行業中游—擁有先進污水處理技術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商將直接受益。MBR 出水水質優于一級A 標準,隨著污水排放標準的提高,在市政污水中的應用比重大幅提高。

 

(c)膜工藝成本的下降:膜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從1992 年的400 美元/m2 降至2005 年的不足50 美元/m2。若考慮出水水質,傳統工藝+深度處理與膜法水處理噸水成本接近。

 

(d)水價提升:水價的上升將改善目前水處理企業的經營狀況,有利于水處理行業的升級改造,從而有推動膜設備在行業中的滲透率。隨著膜技術成本降低、水質標準提升、污水治理和再生水需求的增加,膜技術應用領域和規模將不斷提升。預計“十二五”期間膜處理設備的市場空間就可達503 億元。

1 2 3

 

分享到: